在这场“拥抱费”风波中,没有真正的赢家。
女子悔婚退还彩礼时要求扣除“拥抱费”,引发了纠纷。图/新晚报视频截图
文 | 高低
家具、酒店全订好了,亲戚都通知了,女子突然悔婚退彩礼,还要扣3万元“拥抱费”。
据荔枝新闻报道,近日,河南平顶山一场婚约的破裂,因3万元“拥抱费”引发了争议。男方为缔结婚姻前前后后给了女方20万元左右彩礼及四金,临近婚礼却遭遇女方悔婚。商量退钱时,女方要求扣除3万元“拥抱费”,理由是“拥抱是男孩提的要求”。女方后又解释称,“拥抱费”其实涵盖了恋爱一年多女方的花费。最终,经协商女方退还170500元。
这场看似荒唐的“拥抱费”纠纷,实则揭示了当前婚恋关系中令人忧心的物化趋势,以及传统婚俗的价值异化。
我国民法典明确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2024年2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彩礼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也强调了这一点,并明确,一方以彩礼为名借婚姻索取财物,另一方要求返还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此事中,女方悔婚后主张“拥抱费”,没有任何法律依据。但“拥抱费”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是婚恋关系被过度物质化的一个极端缩影。
在此事中的女方看来,亲密接触可以被量化计价。这种将婚姻关系等同于商业交易的价值取向,正在侵蚀着婚恋本该具有的情感基础和道德内涵。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当前的彩礼习俗正在演变成一种失衡的风险分配机制。此事呈现的一个现实就是,从婚纱摄影到婚宴预订,从彩礼赠送到亲友通知,男方往往需要先行投入大量资金,而女方似乎拥有更大的悔婚自主权。
这种结构性的不平等,不仅造成了一方经济上的损失,更带来了情感上的伤害和社会评价的压力。婚姻缔结过程变得越来越像风险投资,感情的真谛便在这种精于计算的氛围中逐渐消解。
媒人“说了1000多对,就这一家事儿多”的感慨,也反映了此事在民间婚俗中的反常性。在传统乡土社会中,媒人不仅是婚姻的介绍人,更是民间礼俗的维护者。其对此事的鲜明态度,实际上代表了社会共识对这种过度物化行为的否定。
值得深思的是,虽然“拥抱费”的个案显得极端,但其背后的物质化思维在当下婚恋市场中相当普遍。从“天价彩礼”到“有车有房”,从“工资门槛”到“职业歧视”,种种将人物化、将关系工具化的现象,正在渗透进婚恋领域。
法律层面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但在实践层面,彩礼作为传统习俗仍然广泛存在。此事件中,双方最终通过协商而非诉讼达成退款协议,反映出民间纠纷解决机制仍在发挥作用。
更重要的是,这件事促使我们反思:当婚恋关系中的每个环节都可以被标价,当经济考量压倒情感交流,婚姻本身的意义何在?
婚姻的本质应是两个独立个体的情感结合,是彼此承诺共度人生的庄重约定。如果将这个约定简化为一场精于计算的交易,将人视为可估价的商品,那么婚姻就将失去其最珍贵的价值内核。
所以,在这场“拥抱费”风波中,没有真正的赢家——男方损失了金钱和情感,女方则失去了信誉和形象,而更多人则可能在这场闹剧中进一步强化了对婚恋关系的物质化认知。
重建健康的婚恋观,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年轻一代应当勇于打破物质枷锁,让感情回归本真;家庭应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再将子女的婚姻当作交易;相关方也应当营造更加理性的婚恋氛围,抵制过度物质化的风气。
如此,方能避免分手还有“拥抱费”这样的荒诞,也才能让婚恋重新成为情感的港湾,而非利益的战场。
撰稿 / 高低(媒体人)
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刘军
欢迎投稿: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
网友看法
1、网友清闲的风筝28:更重要的是,这件事促使我们反思:当婚恋关系中的每个环节都可以被标价,当经济考量压倒情感交流,婚姻本身的意义何在?
2、网友zjz321:可以骂人吗?
3、网友五叔:照我看,谁悔婚,谁赔拥抱费,还要赔精神损失费,扌合理
4、网友谈爱不可看外表:以前认识一个农村进城做保安的,你不要瞧不起
本财经资讯由精英财经网发布,版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精英财经网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