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德旺对房地产市场的警示,始终植根于 “房子回归居住本质” 的核心判断。这位深耕实业数十年的企业家早有预判:“房子本质上仅是砖块与水泥的组合,难以长期维持增值属性,可能演变为富人之间的接力游戏”。其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三重现实考量:
从供需基本面看,市场已陷入严重失衡。住建部数据显示,全国持有两套及以上房产的家庭占比达 42%,而空置房数量超过 1.2 亿套,足够 3.6 亿人居住。与此同时,每年仍有上千万套新房入市,2025 年商品房待售面积已攀升至 7.6 亿平方米,叠加生育率走低、城市化率达 65% 后的需求放缓,新增购房动力显著不足。
从市场趋势看,泡沫挤压期远未结束。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与销售额分别同比下降 3.5% 和 5.5%,百城房价已连续下跌 30 多月,郑州、天津等二线城市房价较峰值跌幅超 30%,环京区域更是近乎腰斩。曹德旺据此断言,房地产调整需 5 至 6 年才能完成,当前泡沫尚未完全挤干。
从资产属性看,房产正从 “增值工具” 沦为 “负债包袱”。多套房家庭已普遍面临 “养房成本高、变现难、债务压力大” 的三重困境:上海内环两居室月供普遍超 1.5 万元,而租金同比下降 20%,部分房源空置期长达 3 个月,每月需倒贴数千元补房贷差额;成都等城市二手房挂牌量是成交量的 10 倍以上,房东降价 10% 仍难出手。这种 “资产反噬” 现象,正是曹德旺劝诫 “尽快卖房” 的直接原因。
二、“尽快卖房”:多房家庭的理性选择
结合未来 3 年市场走势,曹德旺 “尽早处置多余房产” 的忠告,对多套房持有者具有强烈现实意义。三大风险将在未来三年持续加剧,印证 “再等很危险” 的判断:
流动性枯竭风险加速显现。当前市场已呈现 “有价无市” 的典型特征:北京 2025 年 10 月二手房除东城、西城等核心区微涨外,其余 14 个区域全部下跌,房山、怀柔跌幅超 0.5%;上海部分区域房价从峰值腰斩,挂牌半年无人问津成为常态。未来三年,随着保障性租赁住房累计供给突破 3000 万套,存量房市场竞争将更激烈,三四线城市去化周期或超 36 个月,多余房产变现难度将进一步加大。
持有成本压力持续攀升。除房贷压力外,隐性成本正成为多房家庭的沉重负担:房龄超 20 年的老房年均维修成本可达上万元,一套房每年物业费、暖气费等固定支出近千元,两套房合计支出堪比中产家庭月收入的三分之一。更值得警惕的是,房产税试点正在推进,上海已明确家庭第二套及以上住房人均超 60 平米部分需按年缴税,未来三年政策或向更多城市延伸,进一步侵蚀持有收益。
债务违约风险集中暴露。央行数据显示,多房家庭平均负债率高达 72%,居民家庭总负债中 78.3% 为房贷,2024 年全国法拍房挂牌量已达 164.55 万套,同比上涨 16.56%,其中多数源于多房家庭断供。未来三年经济若出现波动,收入缩水与房贷压力的叠加效应,可能引发更广泛的债务链条断裂,届时低价抛售都将成为奢望。
对多房家庭而言,最优策略应是 “差别化处置”:核心城市核心地段房产可适度观望,依托区域产业与人口优势保持流动性;三四线城市、远郊区域及房龄超 20 年的老房,需抓住当前政策托底带来的短暂成交窗口果断出手,避免陷入 “卖不掉、租不出、持续亏” 的死局。
三、“咬牙买房”:刚需群体的时机考量
曹德旺的忠告并非否定所有购房需求,其核心指向 “投机性持有”。对刚需群体而言,未来三年并非绝对不能买房,但需摒弃 “追涨杀跌” 思维,在政策红利与市场底部之间寻找平衡。
政策窗口期提供难得机遇。2024 年以来,降低首付比例、放松限购、税费减免等政策频出,一线城市二手房成交已出现回暖迹象,北京上半年二手房成交增长 18.6%。未来三年,“房住不炒” 基调下,政策调控将更侧重 “托底而非刺激”,刚需购房的信贷成本与准入门槛有望维持低位,这为合理需求释放创造了条件。
市场分化中存在结构性机会。未来三年楼市将呈现 “总量趋稳、结构分化” 特征:一线及强二线城市因人口持续流入、产业基础扎实,库存去化周期维持在 12 个月以内,核心区房产仍具韧性;而三四线城市库存压力大,价格下行风险显著。北京市场已显现这一规律:2025 年 10 月新房成交中,东城涨幅达 8.48%,而丰台、门头沟则出现下跌,刚需可聚焦人口净流入的核心城区。
购房决策需坚守 “安全边界”。刚需群体若选择 “咬牙买房”,必须满足两个前提:一是月供占家庭收入比重不超过 40%,避免陷入 “房奴” 困境;二是优先选择现房或准现房,规避期房交付风险,同时关注绿色建筑与智慧社区等品质指标,契合未来居住需求升级趋势。曹德旺虽强调房子的居住属性,但并未否定合理居住需求,而是警示 “超出能力的负债” 可能带来的风险。
四、忠告的靠谱性:穿越周期的价值判断
未来三年,房地产市场将进入 “良币驱逐劣币” 的深度调整期,曹德旺的忠告之所以靠谱,在于其精准把握了市场转型的核心逻辑:
从经济转型看,中国正从地产驱动转向股权与创新驱动,2025 年被视为关键转型年,限购全面放开仅为托底市场,而非刺激房价大涨。这种宏观转向意味着,房产再也无法承担 “财富增值主力” 的角色,与曹德旺 “实业优先” 的理念高度契合 —— 他创办福耀科技大学聚焦材料科学,正是对地产投机潮的反向警示。
从市场规律看,标普全球与高盛等机构预测虽存在差异,但均指向 “低位调整” 趋势:标普认为市场已触底,2025 年成交额预计与上年持平;高盛则假设财政支持到位后,年底房价或企稳,但二手房成交仅增长 5% 至 6%。无论何种情景,未来三年房价都难现普涨行情,多房持有收益大概率为负,刚需则有足够时间挑选高性价比房源。
从风险与收益平衡看,曹德旺的忠告本质是 “避险建议”。对多房家庭,卖房可规避资产缩水与债务风险;对刚需群体,理性购房可享受政策红利,而非 “咬牙” 加杠杆。这种基于 “自身需求优先” 的判断,打破了 “买房必赚” 的认知误区,与易居研究院院长丁祖昱 “地段差、房龄老的多余房产将越来越难出手” 的判断形成印证。
结语:回归理性的房产决策之道
未来三年,房地产市场的 “冰与火” 将持续上演:三四线城市的 “降价潮” 与核心城区的 “抗跌性” 并存,多房家庭的 “抛售压力” 与刚需群体的 “入场机会” 交织。曹德旺的忠告之所以值得重视,并非因为其 “预言精准”,而是因为它戳破了房产的金融泡沫幻象,回归了 “居住为本” 的本质逻辑。
对普通人而言,决策的关键不在于盲从 “买房” 或 “卖房” 的口号,而在于紧扣自身处境:若手握多余房产,尤其是非核心区域的资产,应正视 “变现难、成本高” 的现实,尽早处置以规避风险;若为刚需购房,可借助政策窗口,在能力范围内选择核心区域的优质房源。毕竟,在房地产告别 “造富时代” 的未来三年,“合适” 远比 “涨跌” 更重要。
网友看法
1、网友幽默湖泊VB:我决定一租到底,这里住够了换个新鲜的小区继续租,小的住够了换个大的租,手握现金,唯我独尊。
2、网友科学无国界吗:我国房多,户型小,老破旧占95%,措施:①2000年以前实行预制板结构的老破旧小区,由于间距太小,遮光,没有绿化,需要拆除小区一半的楼栋搞绿化,同时,每户60平方以下的4户型改为1套户型;60-79平的3户型改1套户型:80-130平的2户型改1户型。这样基本上就消灭了70%的中国老破旧房产。②扩大人均居住面积,中国要搞人均100平方米的标准,这是基本小康,对于2000年至2012年间,也按上述面积规定进行改造。2013年以后的90平方以下的房子,全面进行2套改1套或3套改1套工程。鼓励房型向大户型发展,给予百姓良好的居住面积及环境条件。取消一切限购限贷政策,⑥安民告示,30年内不开征房地产税。
3、网友处处是青山:曹总是实业玻璃大拿
4、网友姚小贱的日常:房子最终还是要涨的,从资产角度讲,中国绝大多数老百姓的资产绝大部分在房产里。老百姓承受不起房产的暴跌。中国也承受不起。至少10-20年内不会
5、网友洛邑之子:支持政府开征房产税,对自住房每年征3%的房产税,对出租房和空置房征6%的房产税。
6、网友灵敏海洋:怎么感觉这篇文章在给福耀玻璃做广告?怎么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大环境成了福耀玻璃的广告点了?
7、网友真诚:我为曹德旺点赞[赞]点破房价走势,只有发展制造业,中国才有经济壮大和出路,否则就是一潭死水⋯
8、网友路漫漫XuOt:不降到合理价位, 不取消公摊面积, 不取消物业公司, 不能再买房了。
9、网友吸引力法则与墨菲定律:从古倒今中国老百姓最喜欢的资产就是房子,房地产不兴旺消费根本拉动不起来
10、网友WSZQZMKM:黄金就是金属,玉就是石头,钱就是纸,都没什么价值
11、网友好大一碗面7923:这么多理由,其实就是百姓手里没钱,全世界都一样,全世界都处于经济低迷期,这是经济发展必然的一个过程。
12、网友巨人二哥:环京周边的房子比之前高点基本跌了70%
13、网友乔耳雪糕:主要就是看你家的基因。故宫之前是元朝的。现在是谁的?值钱吗?大户人家多买房。
14、网友东海观礁:现在的问题在于,据媒体信息,人民币M2数值每两年增一倍,股票基金等股权资产还远远承载不了,今后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内,如果没有房产,老百姓的财产权益如何体现?!所以在当下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房子本身是问题也不是问题,尽快搭建老百姓的金融资产成为财产权益还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鄙人愚笨,想不开,请方家指点谜津。
本财经资讯由精英财经网发布,版权来源于原作者,不代表精英财经网立场和观点,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